新概念作文在线阅读(新概念作文电子书)

本文目录一览:

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奖项设置

奖项设置 各段由语文备课组评出一等奖2篇,二等奖3篇,三等奖5篇,鼓励奖若干。

奖项设置:设有一等奖、二等奖和三等奖,优秀作品将在《萌芽》杂志上发表,并由专家进行点评和结集出版。特别奖励:应届高三毕业生获奖者将得到著名高校的关注,优先考虑录取。设有组织推荐奖,表彰积极组织参赛的学校。其他事项:比赛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。作品不退稿,参赛即视为同意大赛所有规定。

大赛分赛制设置奖项,其中: 初赛一等奖为参赛人数的百分之一,二等奖为参赛人数的百分之二,三等奖为参赛人数的百分之七,各参赛单位按以上比例选拔获奖学生,并将获奖名单和作品报送组委会。组委会对上报初赛一等奖作品进行复评,评审通过的晋级到复赛,未通过的下滑为初赛二等奖。

首先,新概念作文大赛是没有三等奖的。只要你进入复赛就至少可以得个入围奖(也就是安慰奖啦),然后进入决赛。决赛分一等奖和二等奖。所以一旦进入决赛,最次也是二等奖,而没有三等奖这一说。至于作品刊登的话,只要是好的作品,哪怕是初赛的作品他也会刊登。

萌芽杂志的编辑都是些什么人?

1、赵丽宏 青年散文家,1951年生,上海市崇明县人。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,当过木匠、乡邮员、教师、县机关工作人员。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,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。大学毕业后当过《萌芽》杂志编辑,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,全国政协委员。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。

2、月,《萌芽》杂志创刊,哈华任主编。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,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《萌芽》的传统,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。 正如巴金在创刊号的祝词中说的那样,“任何美丽的花朵,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”,“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,就会展开她那‘欣欣向荣’的前途。

3、王小鹰是个女诗人,个人资料简介如下:王小鹰,女,1947年11月生,汉族,浙江鄞县人。作家、诗人,中国作家会员,1968年高中毕业后务农。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。后任《萌芽》杂志编辑。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团体。上海作协专业作家,文学创作一级。

4、江苏省东台出生的韩倩雯,以《卡卡的石头》《告别苏西》等作品在萌芽上崭露头角。贺伊曼同样在萌芽发表作品,展现出她的才华。

5、赵丽宏,1952年出生于上海,作家、散文家、诗人,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、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、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、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、《上海文学》杂志社社长、华东师范大学、交通大学兼职教授。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。

6、精选作家:这些作家包括崔柏、丁威、毕亚红、韩倩雯和贺伊曼等,他们的作品在《萌芽》等知名刊物上屡次发表,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。作品特点: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青春笔触和深厚的实力,展现了作者们的思考和情感。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,更是作者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。

我想参加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,就是今年这一届的。我的组别应该怎么填...

1、我想参加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,就是今年这一届的。对于组别的选择,首先需要了解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规则。通常,比赛会设有高中组和大学组,其中高中组又分为高高二和高三三个年级组。因此,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年级来选择对应的组别。例如,如果你是一名高一学生,那么你应该选择高一组;如果是高三学生,则应选择高三组。

2、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分组其实并不严格,字面上分为A、B、C三组,但实际上差别不大,参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组别。A、B、C三组的具体划分如下:A组主要面向应届高三及高二学生,包括三校生。历届大赛中,高手一般都集中在A组,因此如果你是应届高三或高二的学生,建议选择A组。

3、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报名表,报名表需与文章一同寄送。大赛分为A、B、C三个组别,根据年龄和学历选择适合的组别:A组:应届高中毕业生。B组:除高三以外的初中高中学生。C组:除中学生以外的30岁以下的青年人。注意,一张报名表只能附带一篇文章。

4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步骤如下:明确参赛资格 新概念作文大赛面向30岁以下的青少年,具体分为三个组别:A组:应届高中毕业生(包括三校生)。B组:除高三以外的初中高中学生(包括三校生)。C组:除中学生以外的30岁以下的青年人。

5、确认参赛资格: 新概念作文大赛面向30岁以下的青少年,包括中学生和30岁以下的青年。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应的组别:A组为应届高中毕业生,B组为除高三以外的初中高中学生,C组为除中学生以外的30岁以下的青年人。 准备参赛作品: 准备好参赛的小说作品。

6、第十五届中学生作文大赛怎样才能填写信息 每年举办一次。概况 新概念作文大赛是由《萌芽》杂志社于1998年发起,由《萌芽》杂志社与北京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等于1999年开始联合举办。从第二届(2000年)到第七届(2004年)都是由上海烟草集团冠名为“中华”杯。

0 评论

发表评论